周佩芳認知障礙預防研究中心
Therese Pei Fong Chow Research Centre for Prevention of Dementia

《明周》專題訪問《游走老人》- 沿路有我 當暮年老伴患上認知障礙症

2017年12月16日

《明周》專題訪問《游走老人》:沿路有我 當暮年老伴患上認知障礙症(摘錄)
觀看全文:http://bkb.mpweekly.com/uncategorized/20171216-61451

認知障礙不只是忘記

說到這個叫人兩敗俱傷的疾病,患者與照顧者的情緒,是互相牽引着,而這場無止境的角力賽,如不好好處理,一切就如電影《一念無明》的故事一樣,一人患病,卻毀掉三個人的靈魂。香港中文大學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研究助理教授及臨床心理學家黃沛霖博士指:「現在大部分約六成認知障礙症患者,他們絕大部分是由『無記性』開始,說話內容重複。起初是不太察覺的,但慢慢家人可能都會感到煩厭,而患者又會開始擔心,愈來愈無記性,為什麼事情都沒有印象,開始懷疑有否老人癡呆。」

「由於認知障礙成因眾多,阿茲海默症就有以上情況,還有額顳葉認知障礙症,那些就不是突然腦筋記性差的,而是脾氣性格轉變,如突然變得脾氣暴躁,以前很有禮貌,現在就沒禮貌鬧人、講粗口不理別人感受,不會在別人的角度去看待,所以他的行為會很影響身邊的人,這是性格上的轉變。另外一類是中風,因腦血管疾病引發。中風前情況正常的,但是中風後就會記性差、思考不到,人的思想像很慢,『轉數很慢』,思考很久都想不出來。在腦血管的認知障礙中,組織的能力就會受影響,那類型未必是『無記性』,但總是思考不到,轉數慢了。其實這些都是不同的症狀,通常我們只會着重無記性,但其實仍然有很多症狀。」

患者的個性影響抑鬱與焦慮

「很多時患者當發現常忘記時,會開始擔心,並會用補償方法,如用紙條記下。但此病會一直退化,特別是很high functioning的人,更會注意到有問題。這樣他們首先會出現焦慮,其次是抑鬱。因擔心未知發生什麼事,責怪自己連這小事都做不到,有情緒反應。如患者本身的性格容易緊張,那麼反應會比較大,這還要視乎他平日的工作,如需要他認知功能要求不高,對生活影響未必太大,相反工作要很多要求,要常記很多事情,甚至需同時處理很多事情,記憶差點就會很影響工作或很影響生活的話,就會引起較大的情緒反應。因此情緒反應多少,要視乎人的性格。通常患者開始有情緒低落,但有些人會有冷漠反應,可能由腦內的轉變而引致,冷漠是對什麼也沒有興趣,以前鍾意的如去旅行、影相,現在已完全提不起勁。有些患者甚至對家人不會太親近。」

認知障礙症的病情發展因人而異,有快也有慢,除了以藥物延緩病情外,進行非藥物治療及家庭能否提供足夠的支援也可以影響患者病情的發展。黃沛霖提醒:「跟患者溝通要望住他,聆聽他說話。因為他沒記性,只活在現在,如你不斷說話他會忘記,故說話時要慢慢講每件事。除了說話外,用多一點非語言的方式。如用手指住,你一會兒要帶電話,除了聽以外也有看,這樣就會有兩種資訊。除要望住他說話,環境也不要太嘈,希望他在一個時間只做一件事。如你去廚房倒杯水飲,我們不單止說話,還要有手勢,用不同渠道的表達方式。此外,要給病人尊重。有些人開始時,會很忌諱說某些事,如無記性,會覺得擔心有否認知障礙,但我認為要公開去講。如『我知你很擔心,不如多點跟我說你的擔心。』令他可抒發情緒,減少緊張或抑制。因任何人不開心,與人分享後都會更舒服,不需要去忌諱或隱瞞。」

黃沛霖提醒照顧者,會有很多心理上的壓力和擔心,如經濟方面、病人將來的情況,他將來有幾快會變差等等,所以找尋一些感興趣的事,做完後會感到開心的,平衡一下,以免被捲入負面情緒之中。

你有壓力、我有壓力

黃沛霖指外國研究指,認知障礙的照顧者比其他病人的照顧者,壓力更大。「大部分家屬照顧者有壓力、焦慮、抑鬱更多。因照顧此症患者是很『困身』,需要二十四小時照顧,有時照顧者連看醫生也沒有時間,變相自我護理減低,經常直至『爆煲』才看醫生。要知道此症是一家人的事,要大家去分擔,心理上或實際上的工作。大家要分工合作,並要照顧好自己。照顧者的身體不好的,可能比患者差得更快,並長期處於繃緊狀態。因為你照顧不到他,病人的結果都是不好的,對方是知道的。此外,有些患者的另一半也是長者,他可能身體都有很多問題,血壓高或者糖尿,或二人均曾中風,如果自己都照顧不到又怎照顧他人。故找到人分擔照顧工作,讓照顧者有空間放鬆一下,心理壓力減輕點,雖然未必完全放鬆,但是起碼壓力或重量可放輕都是很重要。此外,要去了解認知障礙症,病人行為上會出現何種狀況。有些事情未必可以改變,但有心理準備,早點安排如排院舍等,令照顧者伴在患者病途上多點心安。」

資料來源:明周



返回最新消息列表